炎症性腸病|近30年克隆氏症病患曾因切腸欲輕生 中大研一星期完成檢測冀減併發症
發布時間: 2024/12/04 16:08
最後更新: 2024/12/04 21:25
克隆氏症在內的炎症性腸病,後期發現或需切腸,有病人曾因此萌生自殺念頭。中文大學開發全球首套炎症性腸病非入侵式診斷工具,靈敏度達88%,最快2027年可供臨床應用,屆時病人只需付數千元,一周即可知結果。
炎症性腸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,病人患結腸癌風險較平常人高,26%病人更需切除腸道。惟診斷需結合大腸鏡、影像學以及實驗室測試等,診斷過程需以年計及費用高達萬元。
中大利用名為微滴式數位PCR的分子生物學技術,開發全新診斷工具。經採集病人冀便後,約一個星期便可得出測試結果,工具靈敏度高達88%,檢測模型可於100名患者當中識別出約94人。
52歲林先生於90年代因長時間腸胃炎,經過兩年才確診克隆氏症。他因過瘦需飲營養奶,腸道出現瘺管導致腸道及尿道相通,亦不時失禁。由於病情嚴重,他獲醫生安排切除腸臟,並需以造口排洩。排泄。
當下的心情是接受唔到自己咁無能,當年36歲,都病了接近10年,由於太瘦,要係威院病房增肥,先至可以切腸;當時於威院都已經唔係喊,但眼液係咁流,甚至有自殺傾向。
中大內科講座教授陳家亮表示,為了避免炎症性腸病「走漏眼」,有需要時均會安排照腸鏡,令腸鏡輪候時間百上加斤,並耽誤了有需要病人的診斷時間。他相信新技術可以縮短診斷時間,併發症亦有望減少。
目前病況已穩定的林先生憶述,當年切腸前情緒大受影響,亦有自殺念頭,希望現時患者不需走回舊路。他亦提到,當年確診時曾獲醫生告知,本港僅有約100名克隆氏症患者,但時至今日患者數目上升不少。
中大醫學院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表示,透過機器模型方式,新檢測可得悉以及預測病人的風險水平,當風險高才需要照大腸鏡。她指,確診患者以往需定期照腸鏡檢測,新方式亦起到同樣的檢測作用。
🎓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,入HKET App即睇!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費用亦高達過萬元